我们的自白 编者按:自从我们从故乡剥离以来,有些人如同断了线的风筝,难以寻到回家的路;有些人如同行星周围的卫星,虽已远走十万八千里,却依然魂牵梦绕、心怀故土。因为这份与故乡的血脉相连和情感契约,使得我们将自我的成长与故乡的发展紧密勾连起来。青联会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与家乡的同频共振,使得有志青年无怨无悔地投入到这火热的事业之中,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故乡的无限发展之中。为自己的心灵埋单,历史将会铭记我们的付出。 因为母亲、家庭以及我们对故土的情怀,才让我们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才能生出如此纯粹的故土依恋,才能在外地奋不顾身的工作,才能身在他乡、心在桑梓,为家乡这份淳朴的亲情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第一节 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要去往何方,这是许多大哲学家和宗教学家一直孜孜不倦思考的问题。作为从家乡来京的我们,长期品尝着“边缘人”的生活,这个问题对我们的考验更为严苛。我们从何处来,这个问题的第一答案是“我们来自故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无法摆脱的命运,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降生,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大平原的宽广胸怀孕育了我们,黄河故道水滋养了我们,父老乡亲的质朴熏陶了我们,让我们能够在呀呀学语之际感受到亲人的温暖,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家乡的厚德;能够在每次返乡的短暂光阴中感觉到自我的真实。 我们从何处来?这个问题犹如平地一声雷惊醒了你我,让我们在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瞬间感受到某种神圣的召唤。在京城这种偌大的“陌生人社会”中,我们看似融入其中,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然而,我们的心灵却难以找到挂搭的地方,每逢夜深人静之时,我们难以抑制这近乎绝望的孤寂与空虚,我们是谁?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这些问题犹如讨命的虎狼,在屁股后头死追活赶,拷问我们的心灵,有时候甚至将我们逼到命运的牛角尖,让我们难以躲避,内心陷入分裂。四处奔波的我们,在求取更好生活,更大发展的同时,到底在追求什么?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追求?如何既能赚取到必要的生存资料,又能获得心灵的满足;如何既能获得在京的宏伟发展,又能取得家乡的认同;如何既能保持家乡所给予的淳朴心态,又能将自己塑造成新的“北京人”,这一个个的问题,都在逼问我们,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二节我们为什么要团结 当我们在北京尚未扎下脚跟之时,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基础;当我们已基本稳住阵脚之时,这些问题就如同惊蛰后的小虫,开始搅动我们的心房,令人有时寝食不安,难以化解;当我们开始直面这些问题时,也就意味着已具备了某些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味着我们已从自我封闭中走出,逐渐走上自我成长、反哺家乡的平衡发展之路。伴着在京家乡人的不断进步,随着愈来愈多的个体都在走向平衡自我、家乡和北京三者关系的觉悟道路上,就需要一批充满奉献精神的人站出来,去联通大家的思想,构建共同成长机制,实现大家的务实团结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既有同乡会的基础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谁能踢进这临门一脚,谁能参与创造历史,这是时代的选择,更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我们的前进呢? 一、“为自己的心灵埋单”。人的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没做那些自己喜欢做事情,最大的悲哀就是没做那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若我们梳理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可能只有20%-30%的人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且有缘亲自去做这些事,而其余的大部分人都只是在生老病死、吃穿住行的惯性生活的牵引下机械地从事着各种职业,终其一生而不知“何处为乡关”。什么是我们喜欢做或应该做的事情呢?这些事情的根本特征是,当我们在从事这些工作的时候,就算是没有任何报酬,也能欣欣然而向往之,心生欢喜之意,简而言之,就是“为心灵埋单”。 为心灵埋单,当我们找到自己的心灵且能实感到心灵所赐予的强大力量,当我们能够依照心灵的引导而去践行心灵所赋予的使命,当我们发现“为了家乡而团结,为了家乡而付出”是彼此心灵与家乡的约定时,我们就穿越了心灵与故土之间的时空距离,打通了自我与家乡之间的天然感情通道,从此,我们与家乡之间就产生了真正的能量贯通,家乡的风土又再次成为哺育我们心灵的源头活水,从此,我们为家乡所作的一切都有了报偿,那就是心灵得到不断滋养,这也是我们在北京成长的真正根基;从此,我们与家乡真正开始了共同生长的历程,血浓于水的琴键被真实拨动,家乡在我们面前不再是贫穷落后,而是被涂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变成了彼此心灵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们也真正重返家乡温暖的怀抱,一如母亲在幼年时对我们的拥抱那般。 二、实现大家共同成长的需要。在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学者认为人存在三种核心需要,即满足生存、相互联系和成长发展,形成了ERG(生存Existence、联系Relatedness成长Growth)理论,当个体在满足生存需要后,就需要相互联系和共同成长。从故乡来到北京,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在独自拼打的过程中体会人情冷暖,只能通过机遇去整合身边资源,实现个人有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着身边复杂变化的环境,大家不断调整自我,与家乡渐行渐远,家乡的亲人愈来愈难以理解我们的处境,在内心中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以和他们交流;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只从事一个行业,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我们在某个行业中上升到一定阶段,就到了发展的瓶颈期,由于相互之间缺乏互信,使得合作发展,共谋前进的可能性不断减少。 唯有通过同乡之间的真正团结,唯有通过有效合作机制的建立,才能让大家在满足生存的基础上,心理上不再孤寂,能找到更多可以交流的人;才能在发展瓶颈期遇到合作对象,实现资源整合,抱团前进。在某种程度上,同乡之间的交流是成本最低的,因为大家共享着同样的常识(Common Sense),分享着同样的乡情、乡音和体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心灵共鸣和情感共振,且能在此基础上,超越某种利益的交易去实现更大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通过青联会机制的构建,能够为大家创建一个精神家园,让远在异乡的大家不再踽踽独行、单枪匹马作战,让漂在天边的游子们不再向隅而泣、独自承担,而是要建设一种积极向上、生机盎然的精神道场,大家可以敞开心扉,以敞亮的胸怀去拥抱彼此的真诚,让匮乏者不断丰富,让上进者持续进步,让无助者获得支持,让失败者重拾信心。 进而,通过各类合作机制或社团的建立,使得首都的三个属性(中央商务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政务区CPD,Central Political District、中央教育区CED,Central Education District)能在我们的团结下充分发挥作用,在中央教育区(CED)的平台上,实现中央商务区(CBD)和中央政务区(CPD)的资源互动,优势互补,让大家在共同学习、进步中体会到资源集成的益处,则善莫大焉。 第三节我们的表白 在国家日益倡导社会管理创新的今天,在全社会愈来愈强调抱团发展、资源整合的时代,作为家乡人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真正地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敢于担当此等重任,敢于革除长期困扰大家的小农意识,敢于改变小富即安的惯常做法、敢于尝试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以小众之力去构建大众合作之机制,以你我之思维去融合大家之智慧,以在京同乡的集体努力去牵引家乡之良性前进,以有限之力去实现家乡跨越式发展。 一、我们的定位(“三器一体”)。秉承“联络乡谊、共享知识、笃力发展、报效桑梓”的宗旨,构建在京青年共同发展的孵化器和推进器、建设首都与家乡资源对接融合的转化器、搭建在京单县同乡共享发展的精神共同体。这种合作,既是我县在京青年敦睦乡情、力谋互助的机制化平台,也是展现家乡风采、传扬故土风韵的常态化窗口,更是回馈故乡、报效桑梓的公益性渠道,可为家乡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及招商引资渠道,为县委县政府在京活动提供多元支持,更能砥砺学行、纾解商困、扶贫济困,促进家乡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二、我们的思路。为心灵埋单,也要做的充满智慧,才能实现战略意图。任何伟大的设想都需要团队去承担,需要路线图去牵引,需要行动去实现。 一是激发每个同乡的积极参与。在清晰的定位基础上,我们认为,只有激发所有在京同乡的内在活力,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这项工作的一份子,才能真正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开局。唯有为每个人都能创造价值,让大家普遍都能感受到被关怀的感觉,才能真正激发每个个体的激情和奉献精神,这源自于我们制度设计的周密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切实发挥核心成员积极作用。在京同乡力量整合是团结的结果,然而,团结从来都不是随意得来的,而是如滚雪球那般,需要一个动力强劲的团队作为支撑,这个团队的力量则来自于某些核心成员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参与。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在组织初创之时,每个人都要当仁不让地将同乡事业看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以最大的热情、最高的觉悟、最深的关爱、最广的思路去拓展这项历史性工程,为其健康成长而不懈贡献。 三是善于发挥资源集聚的整体效应。作为一个新兴的团队,不仅需要智力资源的引领,也需要有技术精英去务实操作,更需要经济活水的有效灌入。这三种资源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 第四节我们往何处去 当我们初步了解“从哪里来”的问题后,我们必须要面对“往何处去”的拷问。作为个体,我们必将走向死亡,这是不变的归宿;作为集体,我们却可以通过平台的搭建、机制的创新,使得团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让我们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融入到团队的无限发展壮大之中;作为事业,我们可以将在京同乡的团结整合、反哺家乡的良性可持续作为团队的使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将我们集体的精气神注入到这伟大的工作之中,让我们每个人的绵薄之力能够发挥原子弹一般的聚合效应,将这些力量的融合不间断地发挥作用,让个体有限能够融化到这个伟大事业的无限之中。 每个人都是普通的,然而每个善缘都是不平凡的;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而这些努力的聚合则可以产生出惊人的“混沌效应”;每个项目都是有始有终的,但这些项目所组成的伟大事业则是没有终点的;我们要以善始敬终的态度,尊重每个人的存在与付出,在构建青联会平台的基础上,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为每个个体创造出单个人难以达成的价值,实现创建精神共同体的集体诉求。 母亲的身影已远去,而她的灵魂却永伴我左右,督我进步,促我前行,使我无法因小有收获就止步,让我不得不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努力。如同林肯在葛底斯堡所说:活着的或死去的,已将这片土地圣化,我们要从光荣的逝者身上汲取更多的奉献精神,来完成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作为第一代来北京的人,父母已竭尽全力将我们从资源贫乏的故土输送到北京,完成了他们代际的任务,我们能否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这种精神光芒,在处理好个人事务的基础上,进而将团结共享、共同发展的事业完成好,转而反哺家乡、实现父老乡亲共享发展,则是我们共同的代际使命。 美国诗人朗费罗说,我们来自于泥尘,还要重归泥尘,这里所指的并不是灵魂。我们来自于那片土地,还要重归那片土地,经过这个生命历程,我们到底为这片土地做了什么?我们的灵魂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救赎,我们的家乡是否能因为我们的奋斗而提升境界,是摆在每个有良知的家乡人面前的课题。面对这个课题,你做了什么? 作者:冯全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单县人在京同乡会-在北京我们彼此温暖! ( 鲁ICP备19001498号 )
GMT+8, 2025-5-6 14:53 , Processed in 0.0475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