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单县在京青年联合会发展的八大关系 作为第一个由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且在同乡会领导下的正式社团,单县在京青年联合会(以下简称单青联)的成立为在京青年同乡的团结掀开了新的一页。作为在外游子共同发展,回馈家乡的载体,单青联秉承“联络乡谊,共享知识,笃力发展,报效桑梓”的宗旨,竭力实现“三器一体”[1]功能定位,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产物,其成立更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八大关系进行专门论述,以梳理思路,启发思考,汇集群智,为单青联的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尊重传统的继承性VS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本立而道生,根深方能叶茂。任何事物都有源头,每个团体都有历史传承,单青联也不例外。从起源上讲,单青联是在单县在京同乡会长辈们的亲切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下,结合单县在京资源,组织优秀人才最终成立。在她身上,铭刻着单县悠久历史文化的烙印,继承了单县文化基因和故土绵绵流长的精神资源与地域使命,并被赋予了传统“会馆”的期待和定位,是故乡精神在京城的固化和升华。她以浓厚的乡情为纽带,持续汇集分布于四面八方的游子深情,将之转化为深厚的人情温暖和心灵慰藉。她以乡土文化及大家共同的情感诉求为源动力,轻轻触动同乡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故园情,以期整合个体的有限资源进行共享,实现大家在“三家”(家庭、家族、家乡)基础之上的深度联合。这种团结扎根于黄河故道的淳朴与憨厚之中,以最为传统而厚重的情怀为根基,承接了千百年来黄土地所具有的质朴与单纯,对这种优秀传统的继承将是单青联安身立命之本。另一方面,在承续传统精神财富的同时,单青联又实现了一种新的超越,以创造性的方式引入现代管理手段来传承同乡会的使命。她作为新时期的智慧结晶,秉承与时俱进的积极精神,是单县特色与现代管理创新相结合的产物。从萌芽到创建,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指引,把握时代脉搏,将有同样渴望的同乡们机制化地汇集到一起,深度团结,共同进步。在组织体制上看,采用现代管理制度,以项目管理为引擎,牵引年度工作完成;以严密的财务等内控机制为保障,确保制度运行的闭合循环;以PDCA(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绩效管理理念去强化工作落实,提升组织的执行力;以深入调研了解各方需求为抓手,强化团队的服务力。唯有将现代理念与传统精粹相结合,传承优秀文化、链接彼此乡情,实现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组合,才能真正锻造出具有家乡与首都特色的现代社会组织。 二、非盈利组织的公益性VS某些行为的商业性 单青联作为非营利性组织(NPO),是单县在京青年敦睦乡情、力谋互助的机制化平台,是展现家乡风采、传扬故土风韵的常态化窗口,更是回馈故乡、报效桑梓的公益性渠道。公益性是该组织存在的根本属性,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在广泛动员在京同乡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解决问题,最后达到增进公益、报效家乡的核心诉求。公益性是单青联存在的最重要优势,是单青联能够团结在京同乡精英的精神旗帜和道德标杆。坚持单青联的公益属性,将大家报效家乡的拳拳之心凝聚在公益事业的大旗下,推动乡亲们以“我为人人”为出发点,汇聚众人之大爱,实现“人人为我”的大好局面。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生态中,缺乏资源支撑的公益事业很难自我生存,如何能够实现公益组织和公益事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公益人士的“拦路虎”。对单青联而言,要结合单县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首都同乡的需求,通过县委县政府的委托或授权,与信誉好、有实力的企业对接,实施“单县产品走出来”或“单县商品大集”等带有公益性的商业活动,让单县产品真正走出鲁西南,走进首都乃至于全国市场,切实拉动单县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通过充满乡情的家乡产品以平价乃至于低于市场价的方式销售到有需求的老乡手中,可减少物流成本,方便在京老乡的日常生活,能有效提升大家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商业活动若能顺利启动,每年肯定有一定比例经费支持公益事业,实现公益活动可持续发展。 三、人员组成的精英性VS服务同乡的大众性 优秀的组织,应由优秀人才组成。从建会伊始,单青联就秉承“团结优秀单县人”的理念开展工作,深度团结那些富有公益心、奉献意识强、大局观念重且具有“舆论领袖”潜质的年轻人充实团队。这些同志真正领会了故乡的文化精髓,深刻汲取了来自故土的能量,将浓浓乡情转化为服务故乡的工作动能,将泥土的芬芳化为温暖彼此的力量。许多人虽已在重要岗位任职,却时刻不忘桑梓培育之恩,将在各行各业习得的有益经验无私献给家乡事业,为故乡发展“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因为他们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参与,单青联才能在 四、参与人员的兼职性VS具体执行的全职性 各方参与是单青联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热情的兼职比冷淡的全职更能创造价值。单青联是你我他的共同事业,其参与主体及服务对象的大众性就决定了大家参与的兼职性,其广泛的公益性也决定了更多兼职人员的参与是顺畅运行的最终保障。她是由一群热心于家乡及同乡公益事业的热血青年所发起,发轫期的弱小及资源的匮乏使得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兼职身份,很难有供养专职人员的余粮。正是因为彼此乡情的贯通,对家乡故土的眷顾,使得大家能以业余时间无私奉献。这是单青联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更是单青联活力四射的源头活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家的参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散漫状态,并不意味着我们与单青联之间没有约束和承诺。单青联作为公共平台,每个参与者都默默地与自己的心灵签订了一份协议,每个具体行为都是“为心灵埋单”的鲜活体现。在单青联的框架下,每个参与者都是主动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镶嵌在各个公益项目之中,是单青联灵魂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实际操作中,每个兼职参与的同乡,都应以全职的负责态度去做好被赋予的任务,因为这是来自心灵声音的召唤,来自我们内心的冲动和本能。同时,为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单青联要制定灵活而富有激励性的物质和精神补偿政策,虽以精神鼓励为主,但也要有必要的物质奖励,让这些为家乡事业奉献的人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并能以“鲶鱼效应”激发更多人参与的热情。前瞻未来,单青联若想要实现可持续的运行,有必要逐步设定专职工作人员,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好统筹协调的核心作用,真正让乡情这个雪球滚起来,愈滚愈大,为家乡父老的长远福祉做出贡献。 五、人员体系的稳定性VS共同发展的提升性 稳定性是基础,提升性是追求。单青联作为一个集体的气场,将同样具有乡情、致力于抱团发展、报效桑梓的人们团结到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且相对稳定的单县在京团体。无论大家来自哪个乡镇,从事着何种工作,一口乡音、一腔乡情就可以将彼此联结。而新加入的乡邻故旧更是有如沐春风之感,这是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传递着同样的心灵关怀与乡土气息,共享着同一个心灵世界。这种稳定性的家园感是单青联想要传递给大家的重要信息,也是单青联要实现的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单青联在成立之初,就将建构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作为首要任务,无论是高端的顾问委员会,功能健全的主席团、部长联席会,还是肩负监督职责的监事会,都是按照现代社团规则设置的。这种相对稳定的功能配置是单青联发挥作用,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坚强支撑。同时,单青联又是动态调整的,是在不断发展壮大中更新血液,提升效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唯有在发展中不断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有热情、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才能确保团体的战斗力,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作为一个新力量组成的新团队,唯有秉持“为各参与方创造价值”的理念,在动态的调整中不断做大价值链,让参与者感受温暖,获得价值,才能吸引更多精英不断跟进。唯有每个参与者都感受到提升与收获,唯有每件事都能让大家得到真正的进步,才能形成单青联的独特魅力,才能让参与者感受到充沛的生命力,体会到团结向上的精神涌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相对稳定,才能让同乡们有良好的预期;唯有不断提升大家,才能实现单青联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六、网站建设的虚拟性VS同乡资源结合的务实性 科技改变时空,网络缩短距离。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同乡们能同时开展线上与线下的交流,线上交流的常态性弥补了线下点状交流的不足,使得人们可以在悠然的状态下表达自我、分享感受、达成共识。网络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既有的信息格局,让这个社会不再是传统的碎片化和割裂式存在,而是能通过一个个的群进行交流实现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从2010年开始,单县同乡会网站(“在北京我们彼此温暖”)逐步上线,许多同乡都有“终于找到组织”的感觉,使大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交流思想,分享乡情。该网站的建设与发展,真正让人们有了精神家园的感觉,其虚拟性让人们体会到精神互动的价值,感受到即时互动的力量,体验到乡情在彼此生命中的真实存在。年轻人们,虽然资源有限,却可以在网站平台上发表言论,围绕热点主题开展评论,为家乡事务献计献策、群策群力,以一腔热情去思考单青联各项工作的实施路径,真正实现大家的战略性团结。在线上互动的同时,更要强化线下的互动,通过大家务实合作,真正实现同乡们的资源对接,情感融通。面对面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任何虚拟的沟通都比不上人们聚会交流的实感和成效,唯有线下的务实合作,如通过“企业家沙龙”、笔会或体育比赛的形式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共同切磋一件事,才能汇集众人的热情,让乡情转化为资源整合的动力源。线上与线下,要相互补充,线上充分展示、互诉乡情,线下亲密交流、务实合作,以线上的沟通为基础,以线下的合作为追求,虚实结合,共同实现单青联“三器一体”的功能定位。 七、单青联工作的有限性VS导向激励作用的无限性 单青联作为在京青年的团队,以“建立最大范围内的统一战线”为基调,尽最大努力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乡,以精英团队去完成所制定的年度工作任务,这些工作是有限的,是沧海一粟,与单县在京同乡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尚不能满足大家的多元需求,还需要单青联不断去奋斗,去团结推进。但大家在工作之中所展现的激情、奉献和爱心却可以成为同乡人所学习的精神标杆。从国民性的角度而言,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中国人有更多的看客心态,缺乏真正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性观念,我们承载了许多的传统美德,也继承了很多的传统劣势,许多人可以做很好的评论家和观众,却鲜有为同乡集体利益而“吃螃蟹”的毅力和胆量。许多人可以坐而论道,行动的时候却蹑手蹑脚;发表评论时头头是道,操作时却了无热情、缺乏智慧。因此,参与单青联的成员们,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做的事情虽然有限,但这些事情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我们的行为所展现的精神却可以真正感动大家,让同乡们不断从负面、消极无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断激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主动意识,以单县在京人的团结,实现单青联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八、单青联所具有的实验性VS操作模式的推广示范性 单青联作为大家联络乡谊、报效桑梓的载体,是青年同乡们经过长期摸索,在老一辈同乡会领导的指导下所做的有益尝试。这种组织模式,既考虑了在京同乡们相对分散的现实,更注重汇聚大家情系桑梓的热心;既考虑了在京同乡们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更注重体会大家发展的不易以及所需要的服务;既考虑了家乡对于在京同乡所提供的情感慰藉和现实帮助,更注重汇集家乡的发展需求以期实现在京同乡与家乡资源的对接转化;既考虑了家乡与首都发展的差距,更注重汇聚在京同乡资源实现“积小流成江海”回馈家乡;既考虑了在京同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实现团结的挑战性,更注重从小事、易事做起力求“积跬步至千里”;既考虑了在京同乡沟通交流的传统模式,更注重与时俱进创新合作机制强化团队建设;既考虑了为家乡产品和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更注重通过学子计划等助学行动为家乡未来发展储备力量。合抱之木,起于毫末,这些有益的尝试都是思考的产物,且从单青联的定位、宗旨、组织架构及制度设计都能清晰反映出来,力求反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主旋律。这种探索,从哲学上讲,是寻求“知行合一”的思想历程,更是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难免会犯错误,需要广大的同乡们去包容、支持和批评。另一个方面,随着单青联的健康发展,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性,因为菏泽乃至于山东的广大地区都有着大量的在京青年,从广义上讲,这些都是我们的同乡,都是家乡发展的重大资源,建立在“联络乡谊、共享知识、笃力发展、报效桑梓”基础上的青联宗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逐步拓展,让广大的山东在京同乡们都能团结在“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旗帜下,一起为养育我们的故土尽微薄之力,实现自我与家乡的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结束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事情,只要能发生,就有必然的缘由,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单青联既继承了同乡会的优良传统,更引入了现代合作共赢理念;既有相对合理的机构设置,更有简便易行的运作机制;既汲取了故乡的多元支持,更坚信自力更生才是生命力的源泉;既发动了在京精英的参与,更将大众性视为存在的根基;既帮助家乡商业活动的推进,更注重捍卫本身的公益性等等。其诞生以及发展的历程,就是由某些个体的“气场”、逐渐演化为部分志同道合者学习交流的“道场”,最后发挥故乡人所称的“人场”的历程。在长期的运行中,要构建好以八大关系为核心的上层建筑,以思想提炼理念,以理念形成机制,以机制团结骨干,以骨干牵引精英,以精英汇集资源,以资源撬动发展,实现在建设中共享价值,在共享中实现自我,在前进中报效家乡! 作者:单县在京青年联合会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单县人在京同乡会-在北京我们彼此温暖! ( 鲁ICP备19001498号 )
GMT+8, 2025-5-6 15:47 , Processed in 0.1266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