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人在京同乡会-在北京我们彼此温暖!

 鎵惧洖瀵嗙爜
 注册
妤间富: liuyulan

平原小村的往事

    [澶嶅埗閾炬帴]
 妤间富| 鍙戣〃浜 2012-10-21 21:09:41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我是刘玉兰,谢谢您!
转发一篇文章给您:
                                    发迹安用毛锥
                                                        蓝翎

  能摆脱繁杂的事务静下心来读点书,是一大趣事乐事.能不求甚解或过目即忘更好,心不烦意不乱.若一动脑筋便糟,欢乐与苦涩即随之俱来,还不如看味道好极了式的的广告省心.

 读近年来的一些文化史研究和小说创作,感到有一种不谋而合的现象.学者们研究以地区为特点的文化历史渊源,作家们用小说反映某一地区的现实生活时,尽力挖掘现实生活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地区文化等等.作家们以地区文化的旗帜来标示自己作品的独特性.这两种不同类型著作不自觉地汇合,开成了相互补充,相互映照的格局,让读者看到了某一地区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学者们研究的地区不一定是自己的家乡,而作家们所描绘的绝大部分是生养自己的家乡,或由特殊原因形成的第二故乡,是充满着感受特点和感情色彩的,套用时髦的话,可称之为乡恋情结.

 乡恋情结人人有,这一点正好与作者相通.所以读起自己家乡的作品或研究著作,倍感亲切.我读到同家乡有关的著作,不论古代的或现代的.就突出地有此种感受.如果承认历史传统的二重性,即好的方面的继承发扬和坏的方面的因袭重负,那么,读者的乡恋情结中,这两种因素可能同时并存,因此就应该既有继承发扬,也有所扬弃否定,从而对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这句话,只能说它有一部分对,或者说它有片面性.我想只有逐步具备这种自觉意识,在读到同自己的家乡有关的著作时,才能产生既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感受,又有冷静的思索和领悟.

 地区性文化,包括语言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等,越是处在该地区的腹心,越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如先秦时以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以临淄为中心的齐文化.而远离腹心的边缘地带,情况就复杂得多.特别是处在几个地区的接合部位,它的文化形态就可能带有不同地区的综合色彩.所以生于这种地带的人的乡恋情结,也就比腹心地的复杂得多,与其说它与腹心地相近,还不如说它同其它邻近地区更相似.若论起家乡来.似乎就应打破以行政建制为界限的藩篱.

 我在拙作,羊肉汤泡琴台,中简述了敝家乡山东单县的历史,就比较充分地呈现着这种特点.单县地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的接合部,四省之人关系密切经常往还,甚至两省之人隔一条田垄并肩耕作.按行政区划,属于不同省份,按乡情则可能二合一,甚至三合一,四合一,浑然难分.这一带几十个县的语言,也自成一体系,既不同于以济南为中心的鲁中语言,以开封为中心的豫中语言,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语言,以南京为中心的苏中语言,更不同于山东的胶东,河南的淮南,安徽的皖南,和江苏的苏南语言.即使按行政区划,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归属不一.孔子的上两代为宋国的没落贵族,后迁于鲁国.单县既曾属宋,后又属鲁.历史上不断地划来划去,直到五十年代初撤销刚建立不久的平原省,才又复归山东,因此敝家乡的特点同省城济南周围相差甚远,同胶东相差更远.笼统讲都是山东地,山东人,实际上的差别太大了.

  还是回到文化心态来谈.前不久,北京上演了一出新编京剧,画龙点睛,说的是古代山东在平县的穷知识分子马周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观众看后议论热烈,特别是知识界的观众.此故事不同于时下常见的捕风捉影的所谓历史剧,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均有记载.全唐诗,收有传为马周写的几首诗.元朝庾天锡著有剧本,常何荐马周,古今小说,有专写他的,穷马周遭际卖缒媪,马周满腹经纶,在家乡不为人重视,愤而西走京师长安,寄居于卖蒸饼的寡妇赵三娘店里.赵又荐其为武臣常何的幕宾.适唐太宗诏令群臣陈治策,常何无文,遂由马周代笔,为太宗识破.召见马周,赏其文才,拜为监察御史,直作到吏部尚书,并与赵三娘白首偕老.画龙点睛,即演其事,而细节则有所增损.古今小说,中还有一篇写宋朝事的,赵伯升茶肆遇仁宗,也属这一类型的故事,这类故事有一基本模式.某文人才高八斗,但穷愁潦倒,因偶然之机,被皇帝发现,旋即才有所施,飞黄腾达,富而且贵云云.故事的核心是表现明君同贤臣的结合,非明君不会识贤臣,非贤臣不足动明君.这种感恩知遇的故事,明显地寄托着不得意的文人的情怀,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发迹变泰.这对于下层知识分子易产生共鸣,而对于穷乡僻壤的草芥之民,吸引力并不大.而那些大字不识的浮浪汉的发迹变泰的故事,却最能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古代小说中的所谓此类作品,正是 专门为浮浪汉的发迹树碑立传的,故称之为发迹变泰.在过去,敝家乡对秦琼程咬金史大奈尤俊达等响马,可说是妇孺皆知,而对同时代的马周之流,可能就不知"他算老几"了,至少我就不知道.

 我小时候在家乡读历史,对于什么前三皇后五帝,脑子空空,还不如对灶王爷的印象深,对历史真正留下俱体印象的是来自听说书.第一次听说书,是五代后汉刘知远的故事.有了兴趣,时断时续地听,知道了一大堆活灵活现的人物,如李存孝,王彦章等.以后才知道,那大都是从,五代史评话,之类的古典小说衍变而来.殘唐五代,可说是中原最混乱的时期,前后六十年,梁唐晋汉周,浮浪汉像走马灯一样轮流当皇帝,崇武炫力不尚文,有了刀枪,摇身一变即成.马周,赵伯升之类的文人,在此时难以变泰起来,武人对他们不感兴趣.古今小说,里的,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写史弘肇同结拜兄弟郭威的故事.史,郭三皆无赖.史喝酒无钱付,夜里偷揭人家的锅,还同郭威偷人家的狗煮肉卖,落得"没一个人不嫌,没一个人不骂".郭威在家时不务正业,斗殴杀人连正史也照书不讳.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云:帝负气用刚,好斗多力.....尝游上党,巿有市屠壮健,众所畏惮.帝以气凌之.因醉命屠割肉,小不如意,叱之.屠者怒坦腹,谓帝曰:尔敢刺我否?帝即刺其腹.新五代史,所记与此略同.其情节颇似水浒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怀疑后者是否曾受此启发?这里恃力使气而无理,巿屠固可恶,然故意杀之,是炫已这力,而非为除暴也.但正因他们有勇有力,因而成了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得力助手.郭威更取后汉而代之,作了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皇帝.历史上的史弘肇在握枪得势之时,讲过几句透底的话: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又说,文人难耐,轻我辈,谓我辈为卒.可恨可恨!.活脱脱道出这类人的心声.接着而来的结束五代混乱局面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当初又何尝不作如是想.且不说正史,产生于敝家乡现已流行全国的曲种山东快书,就有专说赵匡胤哥儿们闯江湖的段子,赵匡胤大闹马家店,够热闹的.赵当年同他的结拜兄弟推着小车闯关西时,手无分文,肚子空鸣.他们想了个诓饭吃的孬点子,拾了一箱子砖头瓦块,贴上封皮,装到车上,扮作富有的行商,进了马武举开的饭店.他们山珍海味的要了一大桌,吃了个酒足饭饱.待店家算账要钱了,他们反说店家倒换了车上的一箱金银财宝,五个人齐动手,把马家店打了个地覆天翻.这里也是恃力使气而无理,因为赵匡胤也是赌场上的一条光棍,"赢了钱我就拿着走,输了我就抓他的局!"有句歇后语,所谓"赵匡胤的赌--输打赢要,"就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那时候就兴之个,不会这个,怎能发迹变泰?皇帝的宝座能自动跑到屁股下?赵,后来得到赵普的辅佐,才改变了崇武轻文的态度,懂得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重要,并且认识到握有长枪大剑者的潜在危险性,于是断然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以免将来再有人靠长枪大剑发迹变泰.侥幸发家者,奥妙自知,了然于心,绝不外传,此之谓也.

 过去敝家乡人为何爱听五代浮浪汉的故事,细想起来,大概还是地缘关系.本地人的事,家住哪村,门朝哪,屋里墙外,瞒不住人,说起来有鼻子有眼,听起来自然津津有味.取唐朝而代之建立五代第一个王朝后梁的朱温,乃宋州砀山午里沟人.兄弟三人,温行三,俱未冠而孤,由母王氏带领寄养于萧县刘姓家.存,温,勇而有力,而温尤凶悍.温"既壮,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黄巢起兵,温投奔之,屡立战功,随巢攻进长安.后见大势已去,又背巢归唐,赐姓名李全忠,任宣武军节度使,封梁王,是握长枪大剑的实力人物.别小看这位粗汉,他一有权,也想光耀故里.唐末,曾以宋州之单父,砀山,曹州之成武,兖州之鱼台,置单州.朱温上表请将单州改置辉州,治单父,朝廷不敢不准.朱温何以对此特别有兴趣?因为他曾军于单父,他的母亲后来追封为文惠皇太后的王氏,其娘家即单父.这里是他发迹之地,单列出来,以示光辉.别看敝家乡古单父太穷,没出名文人,而皇后却出了两个,吕后与后梁文惠皇太后.刘季为单父的女婿,朱三为单父之外甥.我小时候听过不少破风水的传说,说某地为何盖庙,某地为何改道,都是为了破那里的风水,不然的话,那里会出娘娘,为何不说那里会出皇帝?当时不解.现在似乎明白了,因为皇帝都出在邻县,这里只出过皇后,破风水的先生也犯经验主义.朱温一登龙位,把旧名全扔了,改为晃.因朱温太难听,全忠更不须再要,皇上只要下边忠于他,自己还忠于谁?他以为这一晃就把历史全掩盖.而老百姓记不住这些,仍然直呼其小名朱三,正像呼刘邦为刘季那样,一直呼了千年.可见民间的口碑比文字的记载更能深入人心,传之久远,也更接近原生态,请文人帮忙也白搭.

  自古以来,这一带就太穷.人密地薄,又处黄河下游,水灾频仍.多务农,少经商,偶逢太平盛世,也不过勉强温饱而已,更多的是兵荒马乱之秋,连温饱也求之难得.三十年代的小学国文课本写道:山东省人烟稠密,东三省地广人稀,不得已年年闯关东.那插图有挑担的,有推车的,有背行李卷的.这说的还是近代,古代无关东可闯,大概比这还要艰难.生活穷,当然文化也落后.即使少数的富裕从家,有文化者也很少.解放前,我县连个中学也没有,有条件上中学的,还得跑到曹州或河南商丘.翻翻史书,也出过为数不多的文官,而能够成为一代风流的文人一个也没有.而从汉梁孝王起直到唐的李白,都曾来这赶时髦捕鱼打猎,是荒凉的猎区,非文人荟萃之地.然而,以文出名者虽不多,以武出名者却不少.旧志书上说,这一带老百姓好斗健讼,而"赋税则称易完".换句话说,老百姓虽好斗.但还是善良温驯的,只要有条件,并不拖欠皇粮,处处和官府作对,还是好治的.但是,一旦老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时,就会有敢于铤而走险者揭杆而起,轰轰烈烈地大闹一场,说不定还能闹出名堂来.名传千古.刘邦闹得是最好的,创四百年汉家大业.后来的王仙芝,黄巢,宋江,白莲教,宋景诗等虽然没闹成,但也确使中原大地抖三抖,大大辉煌过一番.这都是名气大的.名气小的还更多.其中有官逼民反者,有有志图王者,有打家劫舍者,高低不齐,良莠不一,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天道有亏,遂使粗汉成名,其理则一.这种提着脑袋玩命的事,文人不敢玩,也玩不转,白衣秀士王伦即一明证.即使有少数文人跟着玩,像被称为"可算知识分子"的圣手书生萧让,那也只能列入地煞星,比天罡星差一个大档次.在文化落后的地区,在缺少文化的人群中,文人的轶事远远赶不上浮浪汉的发迹变泰的吸引力.历史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浮浪汉的故事却长远流传,说书唱戏以他们为主,村头闲聊以他们为话头,绝不奇怪.有心的听者,还可能从中领悟出点什么.文人想作官,靠科举.不是文人的想作官有无门路?有!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虽比当皇帝欠风光,总还是能发迹变泰,出人头地.

 旧志书又说,整个单县还不错,惟"东南界时有萑苻之奸"萑苻者,盗贼也.很长时间内,治史欠深者一看这类字眼儿,就误以为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者的污蔑.实际上并不完全是那回事.这一带正是几省接合地区,是几不管,管不到或不敢管的地界.有个别居陆地者,来路不明,有个别居水上者,五湖四海为家,从无户籍.胆大妄为者结伙行不端,历来多有.他们也不把小小地方官放在眼里.不犯案谁也不知道,一有风声,溜之乎也,杳无踪影,逮不住的.远的且不说,晚清黄河改道后,从豫东,鲁西到皖北苏北,留下了长几百里宽一二十里不等的黄河故道,村稀人少,满滩荒芜,土匪出没无常,颇具神秘恐怖色彩.早晚行之滩中,如临景阳岗下,心中惴惴不安.抗战初期,日寇侵占了县城,乡下高粱棵里就窜出来数不清的司令,横行霸道.现在还可能有他们的后代.这帮人全靠枪杆子玩命,争地盘,抢吃喝,抽大烟,玩女人.今天你干掉我,明天我干掉他.时而杆子,时而土匪,时而汉奸,时而国军,旗号经常变,谁也搞不清他们究竟属于哪一部分的,直到八路军的大部队开来,这帮司令才像秋后的蚂蚱,蹬了腿.还有逃到国外的,现在若发了财活着回来,又可能是贵宾.当然也有个别弃暗投明者,成了八路军.多亏八路军站住了脚,否则,也难保他不会再弃明投暗.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其文化心态说,和五代的朱温们究竟有多大差别?  

 往事如烟.当今,这一带成淮海开发区的一部分,不仅农村大变,还发现了丰富的地下资源,并陆续开采.昔日的黄河滩已改造成花果之乡,传播媒介不断宣传,作家们也来此开笔会了,我偶尔也遇到家乡人.先是谈温饱.后来温饱已解决,不谈了.转了话题.谁本不如何却升迁了,谁本不如何却发财季,谁家有本事,能从边远之地娶来几房儿媳妇,谁家有门道,能生儿女成群,谁家出殡全按古礼,气派大,观者人山人海,某姓续家谱出钱多,拉名人当祖先,而后代却不上学,只会大吃大喝.上啥学,上到大学毕业又如何,听了这话,的确觉得心里阵阵凉,凉菜岂不等于当面讽刺我?穷而无文,尚有可说,富而无文,夫复何言?谈起某些人的发迹,滔滔不绝,好像在说五代时故事.感慨乎,痛恨乎?,更有令人惊愕者,说黄河故道又出现了劫道的,大白天敢抢运货汽车.这使我想起旧时乡村饭场里关于如何发财的抬杠.有的说,要发财作大官.杠头说,大字不识,小官也不易混来,大官更难.有的说,要发财做买卖.杠头说,有裤子没腰带,哪来本钱.有的说,想快发财还不容易,砸黑砖!杠头无言以对.砸黑砖也叫打闷棍,半路劫道,一家伙下去,把人打死把东西劫来,什么本钱苦功夫都不要,只要心黑手狠就行.现代的劫道者,绝非生活所迫,而是不择手段的亡命之徒的心理使然,是历史沉渣的涌起,不过是古代浮浪汉发迹变泰的流亚,且黄鼠狼生耗子,一代不如一代,生不逢时,看错了时代,到头来免不了吃家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劫道者,以及做出种种荒唐不经的行径者,还没发现一个上过大学的.更不用说硕士博士研究生和专家学者.要说穷,这些文人还赶不上卖香烟花生的.

 

 

 

 

 

                                     发迹安用毛锥
                                                        蓝翎

  能摆脱繁杂的事务静下心来读点书,是一大趣事乐事.能不求甚解或过目即忘更好,心不烦意不乱.若一动脑筋便糟,欢乐与苦涩即随之俱来,还不如看味道好极了式的的广告省心.

 读近年来的一些文化史研究和小说创作,感到有一种不谋而合的现象.学者们研究以地区为特点的文化历史渊源,作家们用小说反映某一地区的现实生活时,尽力挖掘现实生活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地区文化等等.作家们以地区文化的旗帜来标示自己作品的独特性.这两种不同类型著作不自觉地汇合,开成了相互补充,相互映照的格局,让读者看到了某一地区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学者们研究的地区不一定是自己的家乡,而作家们所描绘的绝大部分是生养自己的家乡,或由特殊原因形成的第二故乡,是充满着感受特点和感情色彩的,套用时髦的话,可称之为乡恋情结.

 乡恋情结人人有,这一点正好与作者相通.所以读起自己家乡的作品或研究著作,倍感亲切.我读到同家乡有关的著作,不论古代的或现代的.就突出地有此种感受.如果承认历史传统的二重性,即好的方面的继承发扬和坏的方面的因袭重负,那么,读者的乡恋情结中,这两种因素可能同时并存,因此就应该既有继承发扬,也有所扬弃否定,从而对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这句话,只能说它有一部分对,或者说它有片面性.我想只有逐步具备这种自觉意识,在读到同自己的家乡有关的著作时,才能产生既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感受,又有冷静的思索和领悟.

 地区性文化,包括语言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等,越是处在该地区的腹心,越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如先秦时以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以临淄为中心的齐文化.而远离腹心的边缘地带,情况就复杂得多.特别是处在几个地区的接合部位,它的文化形态就可能带有不同地区的综合色彩.所以生于这种地带的人的乡恋情结,也就比腹心地的复杂得多,与其说它与腹心地相近,还不如说它同其它邻近地区更相似.若论起家乡来.似乎就应打破以行政建制为界限的藩篱.

 我在拙作,羊肉汤泡琴台,中简述了敝家乡山东单县的历史,就比较充分地呈现着这种特点.单县地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的接合部,四省之人关系密切经常往还,甚至两省之人隔一条田垄并肩耕作.按行政区划,属于不同省份,按乡情则可能二合一,甚至三合一,四合一,浑然难分.这一带几十个县的语言,也自成一体系,既不同于以济南为中心的鲁中语言,以开封为中心的豫中语言,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语言,以南京为中心的苏中语言,更不同于山东的胶东,河南的淮南,安徽的皖南,和江苏的苏南语言.即使按行政区划,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归属不一.孔子的上两代为宋国的没落贵族,后迁于鲁国.单县既曾属宋,后又属鲁.历史上不断地划来划去,直到五十年代初撤销刚建立不久的平原省,才又复归山东,因此敝家乡的特点同省城济南周围相差甚远,同胶东相差更远.笼统讲都是山东地,山东人,实际上的差别太大了.

  还是回到文化心态来谈.前不久,北京上演了一出新编京剧,画龙点睛,说的是古代山东在平县的穷知识分子马周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观众看后议论热烈,特别是知识界的观众.此故事不同于时下常见的捕风捉影的所谓历史剧,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均有记载.全唐诗,收有传为马周写的几首诗.元朝庾天锡著有剧本,常何荐马周,古今小说,有专写他的,穷马周遭际卖缒媪,马周满腹经纶,在家乡不为人重视,愤而西走京师长安,寄居于卖蒸饼的寡妇赵三娘店里.赵又荐其为武臣常何的幕宾.适唐太宗诏令群臣陈治策,常何无文,遂由马周代笔,为太宗识破.召见马周,赏其文才,拜为监察御史,直作到吏部尚书,并与赵三娘白首偕老.画龙点睛,即演其事,而细节则有所增损.古今小说,中还有一篇写宋朝事的,赵伯升茶肆遇仁宗,也属这一类型的故事,这类故事有一基本模式.某文人才高八斗,但穷愁潦倒,因偶然之机,被皇帝发现,旋即才有所施,飞黄腾达,富而且贵云云.故事的核心是表现明君同贤臣的结合,非明君不会识贤臣,非贤臣不足动明君.这种感恩知遇的故事,明显地寄托着不得意的文人的情怀,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发迹变泰.这对于下层知识分子易产生共鸣,而对于穷乡僻壤的草芥之民,吸引力并不大.而那些大字不识的浮浪汉的发迹变泰的故事,却最能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古代小说中的所谓此类作品,正是 专门为浮浪汉的发迹树碑立传的,故称之为发迹变泰.在过去,敝家乡对秦琼程咬金史大奈尤俊达等响马,可说是妇孺皆知,而对同时代的马周之流,可能就不知"他算老几"了,至少我就不知道.

 我小时候在家乡读历史,对于什么前三皇后五帝,脑子空空,还不如对灶王爷的印象深,对历史真正留下俱体印象的是来自听说书.第一次听说书,是五代后汉刘知远的故事.有了兴趣,时断时续地听,知道了一大堆活灵活现的人物,如李存孝,王彦章等.以后才知道,那大都是从,五代史评话,之类的古典小说衍变而来.殘唐五代,可说是中原最混乱的时期,前后六十年,梁唐晋汉周,浮浪汉像走马灯一样轮流当皇帝,崇武炫力不尚文,有了刀枪,摇身一变即成.马周,赵伯升之类的文人,在此时难以变泰起来,武人对他们不感兴趣.古今小说,里的,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写史弘肇同结拜兄弟郭威的故事.史,郭三皆无赖.史喝酒无钱付,夜里偷揭人家的锅,还同郭威偷人家的狗煮肉卖,落得"没一个人不嫌,没一个人不骂".郭威在家时不务正业,斗殴杀人连正史也照书不讳.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云:帝负气用刚,好斗多力.....尝游上党,巿有市屠壮健,众所畏惮.帝以气凌之.因醉命屠割肉,小不如意,叱之.屠者怒坦腹,谓帝曰:尔敢刺我否?帝即刺其腹.新五代史,所记与此略同.其情节颇似水浒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怀疑后者是否曾受此启发?这里恃力使气而无理,巿屠固可恶,然故意杀之,是炫已这力,而非为除暴也.但正因他们有勇有力,因而成了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得力助手.郭威更取后汉而代之,作了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皇帝.历史上的史弘肇在握枪得势之时,讲过几句透底的话: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又说,文人难耐,轻我辈,谓我辈为卒.可恨可恨!.活脱脱道出这类人的心声.接着而来的结束五代混乱局面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当初又何尝不作如是想.且不说正史,产生于敝家乡现已流行全国的曲种山东快书,就有专说赵匡胤哥儿们闯江湖的段子,赵匡胤大闹马家店,够热闹的.赵当年同他的结拜兄弟推着小车闯关西时,手无分文,肚子空鸣.他们想了个诓饭吃的孬点子,拾了一箱子砖头瓦块,贴上封皮,装到车上,扮作富有的行商,进了马武举开的饭店.他们山珍海味的要了一大桌,吃了个酒足饭饱.待店家算账要钱了,他们反说店家倒换了车上的一箱金银财宝,五个人齐动手,把马家店打了个地覆天翻.这里也是恃力使气而无理,因为赵匡胤也是赌场上的一条光棍,"赢了钱我就拿着走,输了我就抓他的局!"有句歇后语,所谓"赵匡胤的赌--输打赢要,"就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那时候就兴之个,不会这个,怎能发迹变泰?皇帝的宝座能自动跑到屁股下?赵,后来得到赵普的辅佐,才改变了崇武轻文的态度,懂得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重要,并且认识到握有长枪大剑者的潜在危险性,于是断然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以免将来再有人靠长枪大剑发迹变泰.侥幸发家者,奥妙自知,了然于心,绝不外传,此之谓也.

 过去敝家乡人为何爱听五代浮浪汉的故事,细想起来,大概还是地缘关系.本地人的事,家住哪村,门朝哪,屋里墙外,瞒不住人,说起来有鼻子有眼,听起来自然津津有味.取唐朝而代之建立五代第一个王朝后梁的朱温,乃宋州砀山午里沟人.兄弟三人,温行三,俱未冠而孤,由母王氏带领寄养于萧县刘姓家.存,温,勇而有力,而温尤凶悍.温"既壮,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黄巢起兵,温投奔之,屡立战功,随巢攻进长安.后见大势已去,又背巢归唐,赐姓名李全忠,任宣武军节度使,封梁王,是握长枪大剑的实力人物.别小看这位粗汉,他一有权,也想光耀故里.唐末,曾以宋州之单父,砀山,曹州之成武,兖州之鱼台,置单州.朱温上表请将单州改置辉州,治单父,朝廷不敢不准.朱温何以对此特别有兴趣?因为他曾军于单父,他的母亲后来追封为文惠皇太后的王氏,其娘家即单父.这里是他发迹之地,单列出来,以示光辉.别看敝家乡古单父太穷,没出名文人,而皇后却出了两个,吕后与后梁文惠皇太后.刘季为单父的女婿,朱三为单父之外甥.我小时候听过不少破风水的传说,说某地为何盖庙,某地为何改道,都是为了破那里的风水,不然的话,那里会出娘娘,为何不说那里会出皇帝?当时不解.现在似乎明白了,因为皇帝都出在邻县,这里只出过皇后,破风水的先生也犯经验主义.朱温一登龙位,把旧名全扔了,改为晃.因朱温太难听,全忠更不须再要,皇上只要下边忠于他,自己还忠于谁?他以为这一晃就把历史全掩盖.而老百姓记不住这些,仍然直呼其小名朱三,正像呼刘邦为刘季那样,一直呼了千年.可见民间的口碑比文字的记载更能深入人心,传之久远,也更接近原生态,请文人帮忙也白搭.

  自古以来,这一带就太穷.人密地薄,又处黄河下游,水灾频仍.多务农,少经商,偶逢太平盛世,也不过勉强温饱而已,更多的是兵荒马乱之秋,连温饱也求之难得.三十年代的小学国文课本写道:山东省人烟稠密,东三省地广人稀,不得已年年闯关东.那插图有挑担的,有推车的,有背行李卷的.这说的还是近代,古代无关东可闯,大概比这还要艰难.生活穷,当然文化也落后.即使少数的富裕从家,有文化者也很少.解放前,我县连个中学也没有,有条件上中学的,还得跑到曹州或河南商丘.翻翻史书,也出过为数不多的文官,而能够成为一代风流的文人一个也没有.而从汉梁孝王起直到唐的李白,都曾来这赶时髦捕鱼打猎,是荒凉的猎区,非文人荟萃之地.然而,以文出名者虽不多,以武出名者却不少.旧志书上说,这一带老百姓好斗健讼,而"赋税则称易完".换句话说,老百姓虽好斗.但还是善良温驯的,只要有条件,并不拖欠皇粮,处处和官府作对,还是好治的.但是,一旦老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时,就会有敢于铤而走险者揭杆而起,轰轰烈烈地大闹一场,说不定还能闹出名堂来.名传千古.刘邦闹得是最好的,创四百年汉家大业.后来的王仙芝,黄巢,宋江,白莲教,宋景诗等虽然没闹成,但也确使中原大地抖三抖,大大辉煌过一番.这都是名气大的.名气小的还更多.其中有官逼民反者,有有志图王者,有打家劫舍者,高低不齐,良莠不一,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天道有亏,遂使粗汉成名,其理则一.这种提着脑袋玩命的事,文人不敢玩,也玩不转,白衣秀士王伦即一明证.即使有少数文人跟着玩,像被称为"可算知识分子"的圣手书生萧让,那也只能列入地煞星,比天罡星差一个大档次.在文化落后的地区,在缺少文化的人群中,文人的轶事远远赶不上浮浪汉的发迹变泰的吸引力.历史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浮浪汉的故事却长远流传,说书唱戏以他们为主,村头闲聊以他们为话头,绝不奇怪.有心的听者,还可能从中领悟出点什么.文人想作官,靠科举.不是文人的想作官有无门路?有!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虽比当皇帝欠风光,总还是能发迹变泰,出人头地.

 旧志书又说,整个单县还不错,惟"东南界时有萑苻之奸"萑苻者,盗贼也.很长时间内,治史欠深者一看这类字眼儿,就误以为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者的污蔑.实际上并不完全是那回事.这一带正是几省接合地区,是几不管,管不到或不敢管的地界.有个别居陆地者,来路不明,有个别居水上者,五湖四海为家,从无户籍.胆大妄为者结伙行不端,历来多有.他们也不把小小地方官放在眼里.不犯案谁也不知道,一有风声,溜之乎也,杳无踪影,逮不住的.远的且不说,晚清黄河改道后,从豫东,鲁西到皖北苏北,留下了长几百里宽一二十里不等的黄河故道,村稀人少,满滩荒芜,土匪出没无常,颇具神秘恐怖色彩.早晚行之滩中,如临景阳岗下,心中惴惴不安.抗战初期,日寇侵占了县城,乡下高粱棵里就窜出来数不清的司令,横行霸道.现在还可能有他们的后代.这帮人全靠枪杆子玩命,争地盘,抢吃喝,抽大烟,玩女人.今天你干掉我,明天我干掉他.时而杆子,时而土匪,时而汉奸,时而国军,旗号经常变,谁也搞不清他们究竟属于哪一部分的,直到八路军的大部队开来,这帮司令才像秋后的蚂蚱,蹬了腿.还有逃到国外的,现在若发了财活着回来,又可能是贵宾.当然也有个别弃暗投明者,成了八路军.多亏八路军站住了脚,否则,也难保他不会再弃明投暗.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其文化心态说,和五代的朱温们究竟有多大差别?  

 往事如烟.当今,这一带成淮海开发区的一部分,不仅农村大变,还发现了丰富的地下资源,并陆续开采.昔日的黄河滩已改造成花果之乡,传播媒介不断宣传,作家们也来此开笔会了,我偶尔也遇到家乡人.先是谈温饱.后来温饱已解决,不谈了.转了话题.谁本不如何却升迁了,谁本不如何却发财季,谁家有本事,能从边远之地娶来几房儿媳妇,谁家有门道,能生儿女成群,谁家出殡全按古礼,气派大,观者人山人海,某姓续家谱出钱多,拉名人当祖先,而后代却不上学,只会大吃大喝.上啥学,上到大学毕业又如何,听了这话,的确觉得心里阵阵凉,凉菜岂不等于当面讽刺我?穷而无文,尚有可说,富而无文,夫复何言?谈起某些人的发迹,滔滔不绝,好像在说五代时故事.感慨乎,痛恨乎?,更有令人惊愕者,说黄河故道又出现了劫道的,大白天敢抢运货汽车.这使我想起旧时乡村饭场里关于如何发财的抬杠.有的说,要发财作大官.杠头说,大字不识,小官也不易混来,大官更难.有的说,要发财做买卖.杠头说,有裤子没腰带,哪来本钱.有的说,想快发财还不容易,砸黑砖!杠头无言以对.砸黑砖也叫打闷棍,半路劫道,一家伙下去,把人打死把东西劫来,什么本钱苦功夫都不要,只要心黑手狠就行.现代的劫道者,绝非生活所迫,而是不择手段的亡命之徒的心理使然,是历史沉渣的涌起,不过是古代浮浪汉发迹变泰的流亚,且黄鼠狼生耗子,一代不如一代,生不逢时,看错了时代,到头来免不了吃家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劫道者,以及做出种种荒唐不经的行径者,还没发现一个上过大学的.更不用说硕士博士研究生和专家学者.要说穷,这些文人还赶不上卖香烟花生的.

 

 

 

 

 

 
 妤间富| 鍙戣〃浜 2012-10-21 21:20:22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谢谢您的夸奖、本人文笔太差。只有家乡情节。
鍙戣〃浜 2012-10-22 11:19:13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深厚的家乡情怀令人感动。祝愿家乡一切都好!
 妤间富| 鍙戣〃浜 2012-10-29 13:50:27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liuyulan 发表于 2012-10-21 21:20
谢谢您的夸奖、本人文笔太差。只有家乡情节。

谢谢
鍙戣〃浜 2013-4-10 14:16:51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您《平原小村的往事》写得很真实,很亲切,读后顿感温暖。离我们老家也不远(李田楼乡),文章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虽然离家二十多年了,但儿时的记忆永远是那么美好,家乡的人、地、事、物、情永远是那么亲切。谢谢您与我们分享!
鍙戣〃浜 2013-4-10 14:20:13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您《平原小村的往事》写得很真实,很亲切,读后顿感温暖。离我们老家也不远(李田楼乡),文章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虽然离家二十多年了,但儿时的记忆永远是那么美好,家乡的人、地、事、物、情永远是那么亲切。谢谢您与我们分享!
鍙戣〃浜 2013-4-11 12:39:36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故乡的味道, 醇厚而绵长......
 妤间富| 鍙戣〃浜 2013-11-4 12:32:23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好常时间没上来十分想大家。
 妤间富| 鍙戣〃浜 2013-11-4 12:32:59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好常时间没上来十分想大家。
 妤间富| 鍙戣〃浜 2013-11-4 12:33:44 | 鏄剧ず鍏ㄩ儴妤煎眰
Alfred 发表于 2013-4-11 12:39
故乡的味道, 醇厚而绵长......

谢谢大家
鎮ㄩ渶瑕佺櫥褰曞悗鎵嶅彲浠ュ洖甯 鐧诲綍 | 注册

鏈増绉垎瑙勫垯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单县人在京同乡会-在北京我们彼此温暖! ( 鲁ICP备19001498号 )

GMT+8, 2025-5-7 11:24 , Processed in 0.0803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蹇熷洖澶 杩斿洖椤堕儴 杩斿洖鍒楄〃